上世纪80年代末期,中国空军正面临装备更新换代的迫切需求。恰逢苏联解体前夕,中国抓住这一历史机遇,成功从俄罗斯引进了首批先进战机。1992年,24架苏-27SK单座战斗机和苏-27UBK双座教练机正式列装中国空军第三师第九团,驻扎在安徽芜湖空军基地。 这批苏-27战机性能卓越,具备出色的机动性能:最大飞行速度可达2.35马赫,爬升率高达每秒30米,翻滚速度达到每秒180度,干推重比1.1,是不折不扣的空中优势战斗机。当时中国空军如获至宝金牛股配资,认为终于赶上了第三代战机的国际水平。要知道,此前中国空军的主力机型还是仿制米格-21的歼-7和自主研发的歼-8,这些战机雷达性能落后,导弹威力有限,近距格斗尚可,超视距作战能力几乎为零。
展开剩余73%但从另一个角度看,这个花瓶买得值。苏-27推动中国空军从第二代战机时代突围,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金牛股配资,最终发展出歼-11系列,国产化率超过90%。如今中国空军已拥有上千架先进战机,包括第五代隐身战机歼-20,航电系统融合人工智能技术,PL-15导弹射程达200公里。 回望1996年,那24架苏-27在海峡上空呼啸而过,却因雷达盲区屡屡错失敌机。台湾老旧的F-5战机采用群狼战术时,苏-27单打独斗尚可,面对群攻就力不从心。没有卫星数据链支持,情报传递总要慢半拍。危机结束后,空军痛定思痛,重点投入雷达和导弹研发,最终推出探测距离翻倍的KLJ-7A雷达。 说得通俗些,当时的中国空军就像刚买了辆进口豪车,开出去很拉风,但油门不灵、导航失灵、轮胎漏气。苏-27机动性无敌,格斗性能出众,但在超视距空战时代就显得力不从心。 美军F-15E配备联合头盔显示系统,飞行员转头就能锁定目标,而苏-27还得手动调整雷达。导弹方面,R-27需要持续雷达照射,而美军AIM-120发射后不管。24架对数百架的数量劣势,加上出勤率低下,经常出现飞着飞着零件就掉了的窘境。台湾还部署了爱国者防空系统,苏-27实施低空突防困难重重。 这种心酸不仅体现在技术上,更反映在战略层面。危机期间,中国不敢轻举妄动,因为空军无法确保制空权,渡海登陆主要依赖海军,空中掩护力量薄弱。当美军航母战斗群压境时(独立号搭载50架战机),苏-27不得不分散防御。最终,演习草草收场,导弹落入海中,战机返航归建,海峡恢复平静。但这次刺激促使中国空军加速发展,引进苏-30、研制歼轰-7A、建设空天一体作战体系。在退役前,部分苏-27还升级为歼-11D,换装相控阵雷达延长服役寿命。 总而言之,苏-27在台海危机中既是中国空军现代化的起点,也是当时薄弱环节的集中体现。它让中国清醒认识到与发达国家在雷达、导弹、数量、体系等各方面的差距。 90年代末,中国空军飞行员年训练时间从100小时提升到200小时,飞行员素质显著提高。虽然苏-27曾被戏称为花瓶,但如果没有它,歼-20的诞生可能还要推迟数年。如今回首,正是那段艰难岁月中的坚持,铸就了今日中国空军的钢铁雄鹰。历史总是充满酸甜苦辣,而苏-27在中国空军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,值得被铭记。
发布于:天津市倍悦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