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“王厅长,我这首小东西,你来看看。”1955年4月15日清晨米牛配资,西子湖畔半山别墅的窗子刚亮,毛泽东把一页信笺递到王芳手里。墨迹未干,纸面还冒着水汽。王芳低头一读,心头一沉——诗里写满空山、落日和冷风,他瞬间明白:主席又在委婉发话了。

这不是毛泽东第一次把心里话写进诗句。两年前他第一次在杭州过冬,浙江省委按惯例“前呼后拥”,王芳作为省公安厅长,全程负责保卫。那时,山道两侧的老百姓被疏散到山下,茶农、樵夫、游客一个不见,只剩警戒哨。毛泽东登北高峰,转身四顾,远处一片寂静,他随口说:“好山好水,却见不到人,好像到了空城。”那句玩笑埋下伏笔。
王芳是山东高密人,早年闯关东,练就一身泼辣。建国后调到浙江,性子却收着——毕竟守卫的是中央首长。1953年12月,毛泽东60岁生日在汪庄,他第一次近距同桌。席间罗瑞卿打趣:“王芳,改个‘方’字更硬朗。”王芳正应声,毛泽东摇手:“山东的荒山还缺草呢,你名字上的草先不能拔。”众人哈哈大笑,气氛一下子活了。
从那以后,只要主席到杭州,王芳必寸步不离。但他心里一直有把尺:安全第一。1955年春天,毛泽东第三次提出登北高峰,王芳按照惯例“清场”。傍晚风凉,山路寂静得落叶声都能听见。毛泽东喝口茶米牛配资,对身边警卫说:“游客都哪去了?难道只剩我们几个人?”王芳没敢回嘴,心想再忍一阵,等主席安全下山。

夜里回到半山别墅,毛泽东并未多说。第二天,他提笔写下五律《看山》。王芳受命抄录,看到“杭州一望空”时背脊发凉——字字扎心:主席什么都明白,却没当面指责,只在诗里婉转说明。
他把抄件恭敬放到桌角,自责难平。晚饭后,王芳鼓起勇气求见:“主席,昨晚‘封山’过严,是我考虑欠周。”毛泽东摆手:“你有你的职责,可群众工作也不能丢。安全和亲民要两手抓,不能让老百姓以为我们疏远。”说完,他递过手上的诗稿:“带回去,多想想。”

王芳彻夜难眠。次日一早,他取消了上山沿途部分警戒点,通知附近茶农可照常上山采茶。下午毛泽东再登北高峰,终于遇到挑担老太太。毛泽东停下,同她聊了一阵茶价与收成。老太太憨笑:“怪道今儿山上这么清爽,原来是共产党主席在散步。”那一刻米牛配资,王芳心底大石才放下。
如果说《看山》是一封“无声的批评信”,后面事情则更直接。1956年夏,毛泽东忽然兴起想沿钱塘江散步。按规定,王芳必须提前报告并部署警卫,但毛泽东挥手:“别兴师动众,就随便走走。”王芳只得带几名警卫随行。谁知主席从江堤一直走到狮子峰,又转到五云山,天色已黑。罗瑞卿在驻地急得团团转,派人四路寻找。直到深夜,众人才在一条崎岖山路上迎到毛泽东。

回到汪庄,罗瑞卿批评王芳:“走丢了主席,你担得起吗?”王芳无言。毛泽东却笑着为他解围:“罗部长,王厅长陪我走一段群众路,辛苦他了。”话虽轻松,王芳心里明白:主席要自由接近群众的愿望一直浓,而自己的职责还得想办法兼顾。
也是在这段时间,毛泽东注意到王芳嗜酒。一次夜谈后,他笑着送给王芳十瓶陈年茅台:“少喝点,但别断。”王芳回到宿舍,举起一瓶对着月光看,酒液只剩八成,显然是几十年前封存的老窖。旁人争相借观,他却暗自留下一瓶不动——这不只是酒,更是主席对下属的信任。

1960年前后,全国开始进入“三年困难”,毛泽东再到杭州时已不常饮酒,却仍惦记远在山东老家的绿化。他问王芳:“你们那边种树了吗?”王芳答:“正在扩大林带,预计五年成片。”毛泽东点头:“等种满了,你名字上的草再说拔不拔。”一句闲话,听来玩笑,其实仍在提醒干部们做实事。
时光一晃到1974年。王芳因病住院,毛泽东在中南海得讯,对卫士说:“告诉王厅长,老朋友劝一句,酒该戒就戒。”那年冬天,王芳把那瓶珍藏的老茅台交给医护:“盛情难却,但主席吩咐戒酒,这酒就做纪念。”瓶口封好,酒却不再入口。
回望1955年的那首《看山》,王芳后来向年轻公安干部讲过三层意思:一是“不见群众是最大空旷”;二是“警卫工作和群众路线不是对立,而是统一”;三是“领导人要的是安全,更要的是民心”。他常拍桌强调:“主席一句诗,比一次会议的文件分量还重。”

老人晚年在回忆录里只留寥寥数笔,却把那首诗全文抄在扉页,旁边是一行小字:“谨记1955年杭州之夜。”
倍悦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